NEWS
新聞資訊
發布日期:2020-04-13閱讀:531
“智慧城市”非但沒能讓城市如虎添翼,反而在某些情境下加劇了部門間的“信息割據”,加深了社會群體間的“數字鴻溝”,繼而推漲了城市運行管理成本,削弱了公共服務效能,這顯然已與智慧城市的建設初衷背道而馳。
2016年以來,隨著新型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強調“以人為本”、倡導“接地氣、惠民生”的智慧城市已成業界共識。但在各地的實踐中,“重建設輕應用、重開發輕維護、重宏觀輕細節、重理念輕體驗”的思維慣性仍然存在。
痛定思痛,疫情過后,智慧城市建設該何去何從?(資料摘自安防網)
聚焦智慧政務 重塑“數字政府”
建設一個“公開透明、決策科學、快速響應、指揮有力”的“高智商型”數字政府顯然已成為信息時代背景下的社會共識。與此同時,包括武漢在內的各地在“封城”期間成功試水的“云辦公”“云管理”“云服務”等新模式,則為數字政府注入了新的設計靈感。
因此,疫情過后的數字政府建設,應立足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及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行政理念的融合,圍繞治理現代化與治理精細化,統籌推進政務服務的“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的“一網統管”。
一是強化數字化支撐。通過進一步夯實“城市大腦”、信息設施、網絡安全三大基礎保障,完善各類信息化平臺建設,補齊短板,著力提升政府的數據采集、資源整合共享以及公眾數字化應用能力。二是突出抓好公共危機管理。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突發事件研判、評估、決策與防控協同機制,重點強化醫療、傳媒、救援、交通、物資等資源的優化配置與科學調度,著力提升政府的應急處突水平。三是實現全域智慧化。要面向一線、面向基層、面向細節,進一步推進信息化平臺、技術在各行政層級和各領域的應用,通過實施智慧城市建設成果“下沉”,著力提升政府的社會治理與政務服務效能。
聚焦“云經濟”,激活數字產業
云經濟泛指以云技術為支撐的社會經濟形式,隨著云技術向社會生活各領域和人們日常生活的滲透,我們的社會正逐步邁入云經濟時代——如果說2003年“非典”催生了以淘寶為代表的網購經濟新模式,云經濟的大面積崛起則可謂本次抗疫行動中的意外收獲。
作為此次疫情防控期間的重要舉措,“封城”等隔離手段在有效阻斷病毒傳播的同時,也為諸多云經濟模式的落地以及相關邏輯的驗證提供了現實的土壤。春節過后,諸如居家消費、遠程辦公、線上診療、在線教育等云模式紛紛亮相,新一批行業獨角獸隱然出現,引發業界關注,相關概念板塊也隨之在A股市場掀起了一波高潮。
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股市對云經濟的積極反應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資本市場對云經濟未來發展的預期。結合云經濟的精彩亮相,我們有理由相信,云經濟作為數字經濟的生力軍將進一步迸發數字經濟活力,并有望發展成為數字經濟的主流,成為智慧城市賦能經濟發展的最新利器??梢灶A見,云經濟相關產業在疫情過后的經濟重建中必將成為各級政府趨之若鶩的明星產業,在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照“非典”,云經濟能否在疫情過后完成對中國經濟版圖的再一次重塑?這道重磅思考題,考驗的是信息時代自身的發展邏輯。
伍邦智控中心VR